中心简介

 

中心简介

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五个研究部门之一,是国内重要的研究机构。由欧阳自远院士领导,李雄耀研究员担任中心主任,主管科研和规划;李阳研究员和李世杰研究员担任副主任,分别主管技术平台、财务、安全工作和学生培养、行政事务工作。主要围绕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以及行星科学发展的需求,开展月球、行星科学以及陨石学等相关研究。

作为我国天体化学的发源地,地球化学研究所是最早参与我国月球探测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施单位之一,形成了以地球科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体系,在凝练科学目标和工程决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我所在月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明显学科优势和重要地位。针对比较行星学、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的实际需要,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建成了月球(行星)表面环境与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平台,此技术研究平台的建成,大大加强了物理性质的分析测试能力,完善了所级实验技术分析平台,很好地保障了珍贵地外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理特性测试的科研需求,满足月球和深空探测的需要。

近十年来,一直开展月球和火星模拟样品的研制工作,低钛玄武质模拟月壤(CLRS-1)和高钛玄武质模拟月壤(CLRS-2)通过了国家标准委员会的标准认证。模拟样品已被航天员中心、五院、兰大、NASA等相关研究机构应用于月球科学研究和月球探测工程研制中,在国内外已具有较大的影响。针对天体表面环境开展的仪器装备研究也为国家拟建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大科学装置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月球中心紧跟行星科学发展前沿,结合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需求,聚焦数字月球地质图编研与数字行星平台建设、月壤等地外样品分析、空间作用过程模拟以及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论证等重要研究工作,已取得以1:250万全月数字月球地质图为代表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总体学科定位:

以围绕月球和行星宜居性及环境演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我国深空探测任务规划,利用高精密的纳米尺度原位分析技术和遥感探测数据建模分析,重点探索月球表层的内外动力改造过程及效应,探讨月壤的来源、改造历史与演化过程。构建人工智能化的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充分发挥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能够高效处理和获取海量月球数据,推动月球科研智慧化的升级,助力于我国月球与行星科学的新探索和新发现。

主要研究方向:

1.     行星地质,遥感地质制图,以及大数据挖掘

2.     行星表面环境、表面物质特性及地外资源

3.     行星科学、天体化学

4.     太阳风/地球风与月表物质相互作用,月球水的迁移运动,火星水的循环过程。

5.     着陆区月壤形成与时空演化历史;小行星光谱的太空风化改造效应及其成因等。

人才队伍管理: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2名、合同制聘用人员6名、博士后6名和研究生34名,共计68人。固定人员中,科研人员13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5人;技术人员8人,其中1人为高级工程师,6人中级工程师,2人初级工程师;管理人员1人。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2人,青促会会员4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2人,BR计划人才1人,海外引进人才2人;实验室岗位人员的专业领域涉及天文、物理、化学、力学、结构、机械、电子、测量控制、信息、计算机等方向,素质高且经验丰富。实验室将根据各领域专业人才形成矩阵式管理,统筹使用

科研成果与项目:

      近五年来,以实验室固定人员为第一完成人身份,先后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7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 项、中科院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 项、省部级二等奖2 项、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1项)、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以实验室作为第一标注产出包括“Nature”在内的高水平SCI论文近200余篇。目前中心的各项科研成果产出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月球中心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921关深项目、科工局民用航天“十三五”预研重点项目、装发GS阶段A类关键技术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培育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类地行星的地质演化与宜居环境演变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从0到1”原创探索培育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任务和各类人才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达2.5亿。除此之外,以月球中心刘建忠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类地行星地质演化及其宜居性先导B类专项是地化所申请到的第一个专项,总经费达1.5亿元。

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作为行星科学领域的发源地,发展底蕴深厚,自主研制技术具有鲜明特色,目前已搭建完成超高真空表面分析系统、月表尘埃环境模拟实验平台,无大气行星体表面空间作用过程模拟实验平台、离子注入系统和行星光谱数据地面验证系统等多套大型仪器设备,具备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平。秉持中心坚持对外合作交流的发展原则,中心人员不仅长期邀请国内外的著名学术专家进行不定期的学术报告以及组织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的学术会议等活动,同时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大型会议,加强宣传和对外交流。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物理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08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月球中心针对嫦娥五号返回样品,尤其在嫦娥五号着陆区月壤特性及外动力改造过程、月球表面水的太阳风成因及月壤的来源、物质组成与形成过程等前沿热点科学问题方面产出了大批的重要研究成果,为国内外月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由中国科学院地化所月球中心牵头,与阿里云联合建设完成的首个月球专业大模型,当前已面向全球发布,该模型将嵌入“数字月球云平台”,推动“月球云平台”的智慧化升级。它将是国际上月球探测数据最全,集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以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云平台,并与FAST等大科学装置一同成为科研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于我国月球与行星科学的创新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