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天体化学研究的单位。从上世纪60年代初,欧阳自远等开始对月球的空间环境、地形地貌、矿物与岩石类型、地层划分、火山与岩浆活动、大地构造、撞击坑的分布与年龄和月球与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70年代后期,通过对吉林陨石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阿波罗-17月海玄武岩的综合研究、宇宙尘的收集分析、太阳星云凝聚过程、行星地球的非均一组成与非均变演化、白垩纪-古近纪与古近纪-第四纪界线撞击事件等领域的研究,使我国的天体化学成为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并逐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能进行综合研究的陨石学和天体化学队伍。1994年以来,欧阳自远等根据国际月球与深空探测的进展和今后的探测计划与思路,提出了我国月球探测的战略规划。在这个漫长的论证之途,为满足国家对月球与深空探测的需求,于2005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
国际深空探测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快车道上,月球依然是探测的重要对象,同时火星、金星、小行星、土星和木星系统也成为了新的探测热点。我国在已有绕月探测工程的基础上,也开始了后续深空探测和载人探月的规划和论证,以揭示月球和太阳系天体的形成演化、地外生命等核心科学问题为主要目标。目前,嫦娥一号、二号完成对月球全球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探测后,嫦娥三号也实现了月面软着陆和月球车的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月球样品的采样返回,也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拉开以火星探测为主的我国深空探测工程的序幕。
作为我国天体化学的发源地,地球化学研究所是最早参与我国月球探测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施单位之一,形成了以地球科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体系,在凝练科学目标和工程决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我所在月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明显学科优势和重要地位。另外,针对比较行星学、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的实际需要,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建成了月球(行星)表面环境与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平台,包括:超高真空表面分析系统、空间环境以及作用过程模拟系统、高性能数值仿真系统、密度分析仪、发射率测量仪、导热仪等大量仪器设备。此技术研究平台的建成,大大加强了物理性质的分析测试能力,完善了所级实验技术分析平台,很好地保障了珍贵地外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理特性测试的科研需求,满足月球和深空探测的需要。
通过对月球和行星探测的系统研究,我们也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八十年代以来,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2项。“吉林陨石综合研究” 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近几年,一直开展月球和火星模拟样品的研制工作,低钛玄武质模拟月壤(CLRS-1)和高钛玄武质模拟月壤(CLRS-2)通过了国家标准委员会的标准认证。模拟样品已被航天员中心、五院、兰大、NASA等相关研究机构应用于月球科学研究和月球探测工程研制中,在国内外已具有较大的影响。针对天体表面环境开展的仪器装备研究也为国家拟建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大科学装置提供重要技术参考。全月地质图编研、样品物性分析、月尘特性等基础研究工作也具有鲜明特色。